物联网*

阅读量:266
胡欣宇,高艺
PDF在线浏览 下载本文    物联网

在我们的第三个论坛,我们邀请到了2009年的ACM奖获得者埃里克·布鲁尔(Eric Brewer)2004 年的ACM图灵奖共同获奖者文特·瑟夫(Vint Cerf)2016~2017年度雅典娜演讲人奖获得者詹尼弗·雷克斯福德(Jennifer Rexford)ACM格蕾丝·霍珀奖获得者马丁·卡萨多(Martin Casado)ACM会士尼克·费姆斯特(Nick Feamster)和吉姆·黑濑(Jim Kurose)以及ACM会员乔治·鲁索斯(George Roussos)一起来讨论物联网。

你认为互联网引起的最大变革是什么?我们下一步将何去何从?

埃里克·布鲁尔:互联网带来的最重要的变革就是它所造成的一种自我充电能力。如果你对某些事物不了解,你可以在互联网上查询。如果你想自学一些知识,你可以直接在互联网上学习。人们似乎认为现在可以在任何国家学习到任何知识。

尼克·费姆斯特:早期的互联网是一个可信的研究型大学网络,其中很少有利益相关者。早期的互联网上没有任何商业活动,无利可图,也几乎不用担心安全问题。那时互联网的主要目标是网络的连通性,主要挑战只是在技术方面。

今天,互联网的情况变得大不相同,之前的每一个问题都已经完全被颠覆了。我们看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紧张,尤其是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之间的问题比较突出,例如互联网接入定价、网络中立、性能保障和用户体验质量等。我们也感受到网络攻击者、企业和最终用户之间在网络安全方面的关系异常紧张。

詹尼弗·雷克斯福德:最近,在收集和分析关于人类及其行为、上网所做的事情方面,互联网已经变得非常令人惊奇。反过来,这又将使我们在互联网上浏览到更加定制化的信息,比如谷歌(Google)搜索等等。这样就给我们带来了现在流行的演变:互联网与物理世界或物联网的连接。这就是我们根据网络收集的信息,实际影响了物理世界的变化。

文特·瑟夫:展望未来,我们将会看到更多、更高速的访问网络,更多的无线访问,以及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来增强我们完成目标的能力。我们正在向一个丰富多彩的未来前进。

有些因素我们需要关注,例如人身安全、网络安全、个人隐私、网络的弹性和鲁棒性。我尤其关注所谓的“自主性”,这主要源于我的一个顾虑——你肯定不想拥有一个高度自动化、但是一旦切断和互联网的连接就全部瘫痪的房子。所以,除了可以通过与公共互联网进行交互外,还需要具有本地独立的自主运行能力。

目前,世界上无法上网的人仍然比能够上网的人多。将这些人连入互联网将会怎样帮助世界各地那些被忽视的、缺少服务的群体?

马丁·卡萨多:我认同联合国“连接互联网是一项基本人权”的观点。除了能更好地在社区内进行沟通的内在优势,它还使得人们能够访问互联网内引爆的巨大市场。在许多方面,这可以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平衡器。如果我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费用较低,而销售成本(这里是互联网的情况)是相同的,那么我在一个开放的市场上就有优势。当然,实际情况并不是那么简单,但是这肯定有助于那些没有得到充分服务的群体能直接参与到经济神经系统中。

乔治·鲁索斯:限制人们访问互联网能力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支付能力低,以及文化素养和语言能力不足。虽然上网能够带来许多好处,但是它并不能包治百病。对于一些群体来说,有些需求比联网更加重要,比如脱贫,得到基本生存权(包括清洁的饮水、疫苗接种),或在某些情形下有一个不那么腐败的政府等。此外,对于那些后加入这个“互联网世界”的群体来说,机遇与风险是并存的,因此培训适当的技能和自我防护能力是先决条件。

已经有很多有趣的案例说明了创新是如何自下而上地产生的,例如,通过发放小额贷款和利用移动互联网来扩展金融服务的范围。

詹尼弗·雷克斯福德:我认为目前有很多机会收集数据,以此来帮助人们做出更好的决策。例如,农民可以自己来确定作物的价格,而不是依靠第三方中介;通过了解未来几天的天气状况决定农耕方式等等。话虽如此,获取教育和培训信息并具有现代意识仍然无法替代获取清洁水源和其他基本需求。

许多发展中国家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大部分互联网流量要流经较发达国家。例如,南美洲国家的流量要先流经美国的迈阿密,非洲国家的流量要先流经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或英国的伦敦等等。因此,这些发展中国家会失去网站托管本地化的机会。例如,肯尼亚本地的网站由其他国家代管,这样就造成肯尼亚本地人上网非常昂贵和缓慢。我们开始看到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正在努力建设互联网交换点,从而使得非洲国家和南美洲国家的许多网络提供商可以直接互连,为网站的本地化托管提供稳定的平台。

登录后继续浏览全部内容
<<< 上一篇   大数据*
<<< 下一篇 网络安全*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作者介绍

胡欣宇

  • CCF专业会员,CCCF特邀译者
  • 山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讲师
  • 研究方向:可穿戴计算、无线传感器网络、生物特征识别等
  • huxinyu109@126.com

高艺

  • CCF专业会员,入选CCF青年人才发展计划
  •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助理研究员
  • 研究方向:物联网协议与测量、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计算等
  • gaoyi@zj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