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年来,我国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研究能力迅速提升,取得了不少先进甚至领先的成果。这可以从我国学者在国际顶级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数等指标中看出。但是另一方面,我国真正具有开创性的、颠覆性的研究成果尚显不足,重要的研究课题大多是国外学者首先提出的。
如何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是中国计算机科学界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具体地说,一个国家如何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创造力的社会?科研机构如何壮大成为具有创造力的组织?每一个科研工作者又如何成长为具有创造力的人?
本文介绍了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1(Mihaly Csikszentmihalyi,1934年生)的研究,总结他的著书《创造力——心流和发明创造的心理学》中的主要观点[1]。契克森米哈的研究对上述问题给出了全面系统的回答。
图1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
《创造力》一书基于对91位诺贝尔奖级别人物的采访撰写而成,这些人包括极具创造力的科学家、作家、诗人、音乐家、画家、发明家、企业家。该书阐明了创造的机理,概括了具有创造力的社会、组织、个人的特点,总结了促进和阻碍创造的因素,揭示了创造力的本质。
笔者认为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强烈推荐给大家,相信读者都会从中得到启发、教诲和鼓励。
契克森米哈的心理学
契克森米哈是匈牙利裔美国心理学家,是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的代表人物。该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心理的积极一面,发扬人的正向能量,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让人类走向幸福。他的研究主要包括幸福、创造力等,提出了著名的“心流(flow)”理论[2]。
美国每年都进行幸福感调查。1955~2005年期间,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一直保持在同一水平(30%左右)。而在这50年里,美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加了两倍(参见图2)。这个调查结果表明,幸福感和收入并不直接相关,当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收入的提升并不能带来幸福感的提升。
图2 人均产值与幸福感的关系
契克森米哈认为,一个人是否感到幸福,并不取决于外界环境,而取决于自身的意识。
那么如何让自己产生幸福感呢?契克森米哈认为,当人进入他称之为心流的状态时,就能产生幸福感。每个人都是这样的。你可能是画家在作画,也可能是程序员在编程,无论你做什么,当你做自己喜爱的事情的时候,就会非常投入,聚精会神,将其他一切置之度外,忘记了周边发生的一切,忘记了时间的流失,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不会对昨天产生烦恼,也不会对明天产生担忧。这时你是幸福的,处于心流状态。
契克森米哈的理论是,在实际工作中,当技能水平和挑战性达到平衡的时候,就能达到心流状态。在图3中,横轴表示技能水平,纵轴表示挑战性。如果所做的事情太有挑战性,而你的能力却不够,那么你就会感到焦虑。如果事情没有挑战性,而你的能力却很高,那么你就会感到无聊。当能力和挑战达到一定平衡的时候,就会产生心流。如果你能不断增加对自己的挑战,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那么你就会进入心流的通道,不断产生幸福感。
图3 心流的解释
下面是《创造力——心流和发明创造的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创造三要素
人们通常把创造看作是个人行为,比如,认为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等等。契克森米哈认为这是不全面的,要理解创造,不仅要看实行创造的个人,还要看产生创造的环境。他提出创造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领域(domain)、业界(field)、个人(individual),三者缺一不可。
领域是指拥有独自符号体系的文化,比如数学、音乐、美术都属于领域。一个领域如果足具规模,还会分成诸多子领域,比如数学又分代数、几何等。创造是改变一个已有领域,或开启一个新的领域的想法、作为和作品。创造会使领域的内容更加丰富,使领域不断扩大。永动机的发明不能看作是创造,因为它没有给已有领域带来新的内容,也没有产生一个新的领域。
业界是指针对一个领域的发明、发现进行识别和验证的专家群体,一个领域如果没有业界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就不可能造就新的创造。比如美术收藏家、美术评论家、美术馆馆长、政府文化官员等形成美术的业界,他们判断一个美术作品是否应该作为领域的新内容保留和收藏。业界是创造的评判者,领域的守护者。
个人是指一个给已有领域带来创新的人,或者是完全建立一个新的领域的人。弗洛伊德开创了精神分析,伽利略开创了实验科学,更多人的发明发现只是改变了已有领域,为领域增加了新的内容。
有创造力的社会
文艺复兴时期,特别是1400~1425年期间的意大利佛罗伦萨,艺术创作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达到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顶峰。契克森米哈认为这并非偶然,而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创新的条件同时得到满足而带来的必然结果。
首先,古罗马的建筑雕刻技术,在遗失十多个世纪之后,又得到了恢复再现。艺术的领域建立起来了。
其次,崇尚、鼓励、支持艺术创新的业界在佛罗伦萨逐渐形成。由于制造业、金融业的成功,佛罗伦萨成为当时欧洲最富有的城市之一。同时这个城市的精英们有强烈的意愿,要把它建设成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精英们积极地参与到了艺术作品的招标、评比、筛选过程之中,他们拥有很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建立了合理的评价管理机制。
同时,培育和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艺术家。
佛罗伦萨洗礼堂东门和北门的艺术创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洗礼堂东门被米开朗基罗称为“天堂之门”,是文艺复兴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如图4所示。
图4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天堂之门”
他们首先成立了一个委员会,由佛罗伦萨的精英们组成。他们决定这两个门为铜制,门上各自要有10幅浮雕,题目从圣经旧约故事中选取。之后,他们向整个欧洲的学者们发出邀请,让大家提出建议,决定浮雕的具体内容。内容决定以后,他们又对浮雕的设计提出了要求,进行招标,希望大家提出具体的设计方案。接着在应标的方案中选出5个最佳的,这5个方案的设计者中有著名的雕塑家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也有年轻新秀洛伦佐·吉贝尔蒂。接着,委员会让这5位雕塑家针对其中一幅浮雕内容,用一年时间做出具体的模型,在这期间会支付他们丰厚的薪水。一年之后,在5个模型中选出一个。令人意外的是,最后吉贝尔蒂的作品当选,因为他的设计更具创意,制作技巧更加精湛。这年他年仅21岁。委员会随即决定让吉贝尔蒂进行全部的创作工作。吉贝尔蒂在之后的47年时间里,完成了洗礼堂北门和东门的所有浮雕制作。
有创造力的组织
组织对创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影响创新的产生,使创新更容易被接受。这就是为什么有创造力的人往往被有创造力的组织所吸引,在那里他们的工作成功的概率会更大。
美国的一些公司花了许多金钱和时间,希望增强员工的创新能力。只有当管理团队拥有足够的能力,能够识别有价值的想法并实现这些想法的时候,这些努力才会得到回报。
地点对创造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人们能够很快地接触自己所关注领域的信息。领域的信息并不是均匀地分布在空间中的,而是集中在了一些特定的地点。
其次,对创新的启发也不是均匀分布的。创造经常是集体行为的结果,所以新的想法能够在一些“热点”发展得更快,在这种地方每个人能够很快地在其他人的思想基础之上建立新的思想。这一点科学比艺术更加明显。
最后,对业界的接触机会也不是均匀分布在空间中的。
有创造力的个人
有创造力的人是怎样的?
有一些人,他们思锐敏捷,才华超众,谈吐风趣,应对机智,但是除非他们能够贡献出非常有意义的东西,否则他们不会被认为是有创造力的。天才和有创造力是不同的概念。
也有一些人,他们能用崭新的独特的方式工作,他们的观念是新颖的,想法是深刻的,但是如果他们没有将其想法贡献到某一个领域,那么他们只是个人意义上的有创造力。
还有一些人,他们在某些重要方面根本地改变了人类的文化,为一个领域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才是真正具有创造力的人。
我们不需要假设有创造力的人和其他人有什么不同。重要的是一个人发明创造出的东西是否能够被所在领域接受,并加入到领域中去。
那些极具创造力的人,他们的日常行为往往显得平淡普通,甚至孤僻怪异,如果仅看表面,不会感到他们拥有超人的才智。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牛顿、贝多芬、爱因斯坦、毕加索皆是如此。
智商并不一定是决定创造力的最重要的因素。研究显示做创造性的工作,智商有120就足矣。超过120以后,智商的大小与事业的成功并不呈现正相关关系。
机遇与创造
当问有创造力的人,是什么使他们成功的时候,最常见的回答往往是:自己非常幸运。创造确实需要许多条件都得到满足的时候才能够发生,需要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正确的事情。
有创造力的人往往在某一方面有特殊的天分。一个人如果能够把自己的天赋用到相关领域,那么他就更有希望成为一个拥有创造力的人。
能够接触到领域和业界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也需要一定的运气。生长在一个富裕的家庭,能够进入一个好的学校,能够得到名师的指导,都会给一个人带来巨大的优势。
兴趣与创造力
有创造力的人各有自己的特点,并不完全一样,但是在一点上,大家却是完全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由衷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他们不为名誉和金钱所驱动,都非常珍惜能够从事自己喜爱的事业的机会。
如果没有足够的好奇心和兴趣,就很难在一个领域里发现有趣的问题,从而迈出创新的第一步。
注意力与创造力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其中相当一部分要用于为了生存所需的日常活动中去。剩下的精力可以用于学习某一个领域的知识,从事某个领域的工作,但是精力已经很有限。所以需要聚焦。
发散的思维会使注意力失去焦点,对创造是有害的。只有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关注的问题上的时候,才有可能产生创造力。有创造力的人都是非常聚焦的。
童年
有些儿童在某些领域展现出不同寻常的才能,说明他们有做相关领域工作的天分,但不能把这当作是有创造力。对于一个儿童来说,更重要的是掌握领域的技能和知识。莫扎特从8岁就开始作曲,但是他成年之前的作品并没有什么非凡之处,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他学习音乐领域的技能和知识的过程,为他后来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对于一个儿童来说最重要的是兴趣。很多有创造力的人,他们从儿童时代,就对某一个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且这个兴趣持续一生。
一个儿童对某一方面产生兴趣,往往是因为他在这方面能够比其他小伙伴做得更好,比如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给予他自信,对他产生了正向的激励,形成正向循环。如果哥哥数学很好,有可能会让弟弟失去对数学的兴趣,因为他可能会感到自己很难超越。
统计显示,有创造力的人的家庭环境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书香门第,另一种是家境贫寒,甚至幼年丧父。前者能够让人得到良好的培育与熏陶,后者能给人奋发上进的动力。
实践
有创造力的人的创造过程大致分三个阶段。
首先,你需要拥有大量的信息和知识。如果你是一个音乐家,你应该知道许多音乐,就是说你听过许多乐曲,能记住许多乐曲,需要的时候可以哼唱。
之后,你要思若泉涌,想出许多新的想法。对一个热爱发明创造的人来说,产生新的想法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要敢于产生奇怪的与众不同的想法。
第三,你要用领域中其他人的标准去判断你的想法是不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不能吝惜自己的想法,不好的东西一定要丢掉,只将真正有价值的想法付诸于实现。
人格特质
有创造力的人的人格特质往往具有两面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精力充沛,但也注意劳逸结合。
2.很聪明,但同时也很天真。只有保持天真才能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但也有一些非常聪明的人,一点就透,但却浅尝辄止,反而不能够成为有创造力的人。
3.有玩心但又认真。发明创造很多都是兴趣爱好驱动的,但是它不会无限放大,在一定范围内会受到另一方力量的制约,即严谨缜密、坚忍不拔、坚持不懈的工作态度。
4.有幻想和想象力,也对现实有客观认识。有创造力的人往往在这两方面不断切换。
5.既外向也内向。当他们集中精力做创新的时候,就会忘记周边的一切,显得非常内向。但是当他们和其他人交流自己的创新成果时,就会变得积极主动,显得非常外向。
6.非常谦虚,同时也非常骄傲。他们很清楚自己的发明创造给相关领域带来的贡献,所以充满自信。但是面向未来,他们抱有更大的目标,所以又非常谦卑。
7.有创造力的女孩,往往比其他女孩更具有攻击性;有创造力的男孩,往往比其他男孩更敏感、更平和。所以有创造力的人更偏中性。
8.是独立的,有反抗精神的,但是又是保守的,遵循传统的。一方面,他们能够用怀疑与批评的眼光审视领域已有的理论与方法;另一方面,他们又抱有谦虚的态度,能够全面系统地学习领域的知识。
9.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激情,同时保持客观的判断。
10.他们是开放和敏感的,在创造的过程中往往充满了痛苦,但又充满了快乐。
读后感
创造的本质是对一个领域内容的新贡献。一个有创造性的社会需要有合理的评价管理体系,包括公平的竞争机制、合理的选择标准、给发明创造者提供的优厚待遇。一个有创造性的组织,也需要有合理的运作与评价机制,保持与领域和业界的密切联系,鼓励和启发创新。有创造力的人都热爱自己的事业,充满好奇心,能够专注,有复杂的两面人格。创造需要一定的机遇。创造的过程分几个阶段,首先要对领域有广泛和深刻的理解;其次要能够异想天开,提出许多新的想法;最后要能够严谨论证,筛选出最好的想法。教育要发掘孩子的天分,激发孩子的兴趣。要使自己幸福,应该努力找到自己喜爱的工作,让挑战与能力达到平衡,使自己进入心流状态。
笔者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从前辈、导师、同事那里学到了一些经验,自己也尝试总结各种经验,有一定的体会[3~6]。读完《创造力》一书,有茅塞顿开之感,许多模糊的点变得清晰了,许多孤立的点连成了面。下面是笔者的读后感。
当今中国,科学研究所需要的经济基础已经建立起来,未来发展的关键取决于是否有合理的评价管理体系。毫无疑问,评价的导向应该是鼓励真正的创新,但这却是知易行难。需要领导者们借鉴古今中外的先进经验,有远见和魄力,建立更加合理的评价管理体系。通过竞争机制选拔最优秀的人才,给最优秀人才良好的待遇,更重要的是给他们尽可能大的发挥空间。
对于一个研究机构来说,重要的是要找到最优秀的人才,给他们提供良好的环境,让他们保持与领域和业界的畅通交流,互相激励启发,琢磨切磋,做出有创造性的工作。一个企业如果要建立自己的研究机构,首先要弄清楚想要什么样的科研成果,不同的企业对科研的需求是不同的,关键问题是能否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核心竞争力。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给领域增加新的知识、新的内容,给领域的高楼大厦添砖加瓦。这也是我们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的目的,我们应该在意的是论文的成果能否作为领域的知识保留下来,为写论文而写论文是没有意义的。发表论文的数量、被引用数、h因子(h-index)都只是一些参考指标,不应该成为评价科研工作者的主要标准2。
在一个领域做创造性工作意味着对领域有本质的贡献。笔者认为,本质的研究成果的特点是:经得起实践检验,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简单明了,实用(仅限于工学)[3]。
从创造的三个步骤中可以开出,创造需要有两种最基本的能力,一个是对领域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另一个是能够不断产生新的想法。
如何提高自己对领域的理解和感悟呢?笔者认为,有两点是最重要的,即兴趣与环境[4]。《创造力》在谈到个人成长过程的时候也提到了这一点。先天的资质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兴趣更重要,另外,环境的熏陶、感染、激励、启发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提高产生新想法的能力呢?这个似乎很难找到秘诀。中国的教育体制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强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我们在这方面有一定的不足。一个增强创造力的办法就是训练自己标新立异的能力,应该有争做唯一(only one)而不是第一(number one)的意识[5]。
契克森米哈认为,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都会进入心流状态,创新的时候也是如此,他也提到创新过程中痛苦和快乐的交替。心理学家荣格曾用他的理论对此给出解释[6]:人的创造主要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创造过程中,潜意识中各种不同的想法相互较量,心理能量流向潜意识,这时人会体验到创造的痛苦,做出异常的举止和可笑的事情。新的创造产生的时候,对立的不同想法达成统一,心理能量流向意识,这时心里达到新的平衡,人会感受到创造的喜悦。
有创造力的人的人格往往拥有两面性,一个解释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改变了自己。比如,人天生是有内向和外向之分的,有创造力的人,既内向又外向,说明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有意无意地塑造了一个新的自己。有创造力的人养成了适于创造的习惯,这也许是本质上最重要的。
脚注:
1本文采用常用的音译,正确的发音接近“米海·契克森米海”。
2 有这样的事实,一些图灵奖获得者论文的h因子并不是很高。
参考文献
[1] Csikszentmihalyi M. Creativity: Flow and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J].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1997, 43(12):823-824.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