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个让人走向社会和融入社会的起点和大门。从这扇门进去,就可以走向世界,蹚过河,爬上山,俯瞰大地,仰望星空,走向人生的目的地。每个人在这里播撒希望的种子,辛勤地耕耘,等待着收获。从本科、硕士到博士,每个学习过程的侧重点都不同。本科的课程设置属大众型,宗旨是夯实基础知识,开阔学生视野。研究生期间则是打开专业学科的一扇独立大门,学生透过这扇门,可以窥探自然和社会的一隅。如果说本科期间的学习是让学生看到世界之广阔和多样,那么,研究生期间的学习则是让学生看到世界之深邃和奇妙。研究生期间(包括博士阶段)的学习重点和方向是鲜明和有特色的,更注重某一学科专业的深入。学生需要带着任务去解决某个未知的问题,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个阶段更是个学习、训练和培养的过程。研究生成长需要经历几个重要阶段,也就是需要经历几道门才能历练出来。这样,在未来人生的道路上才会有所作为,走得更远,更有收获。
研究方向之门
青年时期,求学乃至工作都是不断选择的过程。本科时选择专业包含了个人甚至家庭的因素,而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方向就应自己主动选择了。初入大学或科研院所,虽然经历了硕士(或本科)期间的学习,但依然需要深入思考自己适合做什么,新的环境又能提供什么样的资源和配置。要结合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结合所在实验室的研究方向,综合导师的观点和判断,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领域,这无疑至关重要。研究方向是热门还是冷门,是不是自己所在实验室的主流及特长等都需要考虑。因为研究方向的确定,关系到你能否把握它,能否在理论和实验上完成它,能否在创新之路上有所突破。更重要的是,它牵涉到你能否尽快地发表论文和专利,关系到眼前和未来的研究成果,更关系到你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前程。当然,这不是急功近利,也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所有的一切能否实现都取决于你的能力、毅力和机遇。研究方向的选择需要与导师和师兄弟商量,并结合文献调研检索,加强对该领域的认识和了解,最终靠自己的眼光和经验判断来决定。
课题选择需要花费一段时间来考虑,这是个痛苦的过程,所谓“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只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课题方向的选择应该慎重,包含了个人和导师的智慧、胆识和魄力。课题需要的时间长短、难易程度,个体能力的差别等,都影响你是否能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取得成果。因此,需要充分了解科研进展和所在实验室的水平,做到胸有成竹,否则事倍功半。对待较难的课题,应该有一种“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豪气,更应有一种“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精神。课题一旦选定,就应该执著专一,深入研究,而非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应该风雨兼程,否则就是浪费时间。所谓,咬定青山不放松!
文献学习之门
研究方向一旦选定,研究就已经开始了,文献的调研和深度学习也就开始了。导师会给你一些文献,自己也要在网络上查询相关资料。这个过程要思考自己要做什么,如何下手做,尤其要关注这个领域中的人们都在做什么,是古老的课题还是新兴的课题,世界上都有谁在研究,在做哪个方面,哪些是热点,有哪些问题待研究等,而自己能做什么、怎么做,能否有新想法等,都值得考虑。既要对理论方面有所认识,也要对实验方面有所认识,同时需要补充和学习新的知识来扩大知识面。阅读文献过程中有不明白的问题,应向导师或者其他老师、同学请教。阅读文献又分粗读、精读和反复读。这个阶段是一个初步探索的过程,很多概念等都很模糊,重要内容需要做笔记。此阶段一个重要的训练内容是心理实验的开始,可以是天马行空的思考。具体地讲,这个时候就应该筹划如何做实验,实验需要什么工具和设备,甚至会得到什么结果等。所谓未雨绸缪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能力增长的过程。
文献学习笔记和实验笔记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学风。多年前,我和一位老教授在一起工作。偶然的一次,和他一起查阅资料,翻出了他十多年前在美国一个实验室学习时记录的笔记。发旧的记录本上,笔迹清晰,英语、汉语都有,每个字都很饱满,横平竖直,图表做得规规矩矩,内容更是一目了然。反观我自己,我也经常记笔记,偶尔翻出来一看,虽然记录本都完好无损,墨迹依旧,但不要说十年前的记录,就是几天前的,我自己都分辨不清写的是什么。
好的文献整理、文献心得笔记和实验记录能够提醒自己该做什么,已经做了什么,取得了什么结果,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的,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该怎么做等,这些都是重要的一手资料和备忘录,将为以后写论文奠定基础。
实验开展之门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很多实验不是在计算机上完成的,理论研究也不是单靠想象就能得来的,而是需要靠自己“撸胳膊,挽袖子,亲自下厨,烧烤烹炸”才能完成的。实验入门,需要导师、其他老师和师兄弟的指导和帮助。虽然是动手,但实际上更是动脑的过程。实验方法和技巧需要掌握,动手能力需要不断培养。实验中不放过细节,因为细节中隐含着重要的信息,由此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洞察力。所谓“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仪器设备会使用了还不够,还要熟练,进一步地,更要精。这是一个走向实际工作的过程。实验的过程总不会一帆风顺,面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反复思考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和经典文献进行对比研究,并和老师同学积极探讨。实验室里的很多仪器设备都是花费大量金钱从国外购进的,使用时要格外小心谨慎,而对数据的分析更需要细心和精心。在做实验中,要注意实验安全,尤其是对化学药品、水、电、气体等的使用。在工作中,也要学会为人处世,尊重他人。实验结果要能够重复,认真做好记录。对待“难啃的骨头”,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实验中,除了细心和耐心之外,最重要的是要不断地提出问题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有一个同学曾经就有关细长板振型实验进行观察。他用振动台来做实验,即将一根平直的钢尺固定在振动台上,然后改变振动台的频率进行观察。实验虽然做出来了,但是结果不尽人意,因为重力效应的作用影响了钢尺的振型。我后来提出了消除重力作用的想法,最终得到了很好的实验结果。
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验研究,都不要闭门造车自以为是。遇到问题,一定要与经典理论对照,一定要找人探讨,谦虚请教,这是学习向上的攀登之路。即牛顿所说的成功是因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之上。
文章写作之门
行百里者半九十。文章写作是个集成总结的过程,是对过去工作的再现,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更是思想升华的过程。其中包含研究目的表达,素材资料的收集和科学实验的结果分析,文章写作是博士生的必修课,更是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的过程,也是眼光得到提升的过程。一旦实验有了突破和进展,文章的写作也就可以开始了。你已经读了很多文章,最初可以照猫画虎,按照八股格式撰写,题目、摘要、引言、关键词、实验、理论分析、结论,乃至参考文献和致谢等。这不是什么坏事,而是在学习其中的规矩。毕竟,文学和科学发展这么多年了,格式、样式也是多年成就的结果。这是个聚沙成塔、点石成金的过程。
写作一定要凝练目标、提取精华,更要注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实验工作发现和观点提炼的总结。一遍一遍的修改是必须的,审稿意见也要重视。通过写作,才能进一步思考和反思,这是一个认识逐步提高的过程,是逻辑思维的过程。比如,该如何把题目起得更独特和吸引人,如何更精彩地描述一个实验现象和步骤,如何遣词造句等。写作是对文字的润色,实际上是对我们性格的磨炼,是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导师在这方面应该把关和披挂上阵,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和学生共同完成心血之作。导师的作用是画龙点睛,把学生的璞玉雕琢成器。至此,学生应该领悟研究的整个过程。写作不仅是实验记录,更是思想提炼、发现、融入的过程。
写作是个手把手、心传心的过程。尤其是你和另一个合作者共同修改一篇初稿时,或者是导师帮助你修改文章时,要看别人是如何使用一个词、写一个句子的。在比较的过程中,反复凝练和推敲,学习和认识才能不断提高和进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作过程中,要有的放矢,言之有物,切记空泛。更要学会借鉴,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写作过程中,也要学会规矩。总之,这是一个领悟和创造的过程。
毕业职选之门
研究生学习期间,不能闭门造车。既要一心一意做研究,也要不时地抬头看路,积极地融入社会活动中,了解社会的发展和现状。比如参加国际会议、工业展览会、交流会、研讨会等,为未来筹划工作和职业方向做好铺垫。今天所学的,未必明天就能用得上,但必须学习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门道,为今后的工作做好准备。毕业不是结束,而是又一个新的起点和开始,这是面对新挑战和新生活之门。博士毕业只是人生过程的一个小段落,毕业之后道路的选择更加关键。毕竟,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是有限的,而在博士期间所训练的主动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为以后的工作提供更好的基础。选择职业道路,既要从现实出发,又要从自己的能力和理想出发。社会是开放型的,人生是多姿多彩的,一辈子要接触很多人和事,我们要在多方面培养和历练自己。毕业后的职业选择,是人生面临的一次重大选择。是忐忑不安,还是踌躇满志?你是否有职业规划?是否在按照一定的路线图前进?
前一段时间,某机构对美国3000名博士毕业生进行了调查。60%的机械工程类博士生在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调查还发现,博士生毕业后都倾向于选择国际化大公司,或去科研投资较集中的城市,而只有20%的博士生会选择在毕业高校所在的城市工作。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选择自己擅长的,选择自己能做的,不断认识自己的内心所向。目标不用定得太远,因为前进的路上总有难以左右和预料的事情发生。在选择中磨炼自己和认识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朝着目标前进,在工作中一步一步实现梦想和价值。人生规划什么时候都不为晚,只要你的身体还行,只要你能很好地把握自己,只要你心中还充满了激情、斗志和干劲。
心性修炼之门
研究生期间,选题、实验和文章写作的过程,就是心性、心理修炼的过程。比如,实验需要一遍遍地重复,才能保证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文章需要一遍遍地修改,才能不断完善;投稿需要面对审稿人一次又一次的评审意见;面试求职投简历,可能会四处碰壁,等等,这都需要等待。面对社会的浮躁,面对别人的冷言冷语,都需要我们正确对待和忍耐。这是一个心力、脑力、体力综合修炼的过程。面对成与败,患得患失,瞻前顾后,有时候无病呻吟,有时候又好大喜功,有时候得过且过,有时候又操之过急。这些都是内心焦虑和急躁的体现。不要抱怨,抱怨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判断力、工作成效,以及与人的相处关系。在与人和社会打交道过程中,不说空话、大话和假话,要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既不讨好别人,也不诋毁别人。在学习和摸索中,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和辩证看待问题,提高辨别真伪的能力。学会等待,学会忍耐,克服自身的缺点,正确面对得失。
心性修炼是什么?说简单了,就两个字:控制。要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意志,控制自己的行为。比如,面对让你生气的人或事,你没有发怒,而是平心静气地听人讲话,不随意打断人说话,这就是情绪和意志的控制。说话之前,要经过大脑思考,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表达方式等,所谓得失寸心间。这都需要一点点地磨炼。心性修炼,修行的是喜怒哀乐,是心态,是一种临危不乱、泰然自若的处世方法。所谓修炼,不是为了磨掉棱角变得圆滑世故,而是获得一种良好的为人处事的方法,目的是使工作和学习效率大幅度提高。通过聊天,通过观察身边发生的事情,通过网络,通过读书,认识身边的社会与世界,从而获得辩证的思考,带来正能量的行为。心性的修炼,就是要使我们具有开阔的胸怀,具有高远的眼界,具有气吞山河的气度。
心性的修炼使我们具有良好的心态,从感性走向理性,能够正确分析问题,把握前进的道路。
未来展望之门
读书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
博士期间的学习是个“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过程,是个思考和眼光历练的过程,由粗而细,由博而专。博士期间的学习应该是个思维开放不断创造的过程,而不是孤陋寡闻闭门造车的过程;应该是个“曲径通幽”深度学习的过程,而不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的过程。研究之路,一开始是走在前人走过的宽广平坦的大路上,有路可循,往后逐渐变成了羊肠小道,最后乃至荒野无路可循。这时,你要奋力向前,如果是陡峭的岩石,就需要爬过去,如果是荆棘,就需要忍痛。只有千回百转,才能豁然:登泰山而小天下,所有的风光尽收眼底。曾经的痛苦都变成了过去时。
走向社会,我们需要不断地与自然、与人打交道,不断地学习和领悟。人要学会学习,就得自己寻找答案,在惊涛骇浪中寻找生机,获得自信,并懂得理解和包容。
敲响一扇门,打开一扇门,走进一扇门,能否登堂入室,取决于机会,取决于个人的争取和奋斗,取决于他人的帮助,更取决于个人自强不息的追求和奋斗精神。
再打开一扇门,再走进一扇门,当你推开窗户时,你就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人生就是要面对一扇又一扇的门,但门后面是美女还是野兽?只有勇者才敢开启,只有勇者才敢面对和拥抱。
人生实际上又何止这七道门能够言尽?面对困难和挫折,要有战胜恐惧的思想准备,所有的一切要靠自己打拼和体悟,读书、阅历和心性能够帮助我们从此岸走向彼岸。
我曾经写过几段关于读书的话,大意是:
“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这是难以用一两句话来描述的。书里装着善良与险恶,装着智慧与阴谋。狭隘地说,读书的首要目的是学习前人的知识和经验。广义地说,读书学习是一个人的兴趣和志向,通过学习获得知识,进行储备,获得自己领悟和探索的动力,走向人生追求之路。
读书是个寻求答案,解决疑惑的过程。读书是让人有个分辨和选择的过程,读书是为了找到人生属于自己的位置和前进的方向。
人的一生,阅历是他最大的本钱。其中的‘阅’可以理解为读书,求知识的过程,而‘历’更是要一个人放下书本到社会中去经历和历练,这样才能成长。因此,读书是人前行中的一部分,社会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所谓且行且读。”
在一个纷繁的现代文明社会里,所谓的碎片化信息时代,信息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作为独立的个体,更应该学会自我管理和约束,这表现在学习上、生活上、工作上和社会关系上。懂得利用各种机会学习和深造,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今天的披荆斩棘,是为了明天苦尽甘来。人生的磨炼让我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最终成为一个独善其身、思想独立、生活独立并有益于社会的人。
毕业了,独上高楼,你可以再次把目光投向远方。追梦的人,你选择什么样的生活,你又将如何塑造自己?路在远方,路在心里,路在脚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