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月14日隆重举行的颁奖大会上,中国计算机学会给莫根生等31位老科学家和工程师颁发了“中国计算机事业60年杰出贡献特别奖”。经历一个甲子的风风雨雨,中国计算机事业已从一棵嫩苗长成参天大树,这次颁奖表达了绿叶对根的情意和尊重。
在战乱刚刚结束、百废待兴的建国初期,中国计算机事业就开始起步。抚今追昔,我们不得不佩服开国元勋和老一辈科学家的高瞻远瞩。有60年的技术积累和没有积累大不一样。我国的计算机技术虽然与国外还有较大差距,但今天国外的计算机公司为了与国内企业竞争,在华申请的专利已占到我国计算机领域专利总数的43%以上,说明中国计算机企业的实力不可小视。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工业控制领域的技术积累十分薄弱,国外企业在华申请专利数长期维持在该领域中国专利总量的10%左右,说明国内企业仿制国外工控产品都难以做到,国外企业不需要在中国申请专利保护其产品销售。据工信部2014年统计,我国22个行业900套大型工业控制系统大部分由国外厂商提供产品,特别是可编程序逻辑控制器(PLC),外商占据了94 %以上的国内市场,对我国推动智能制造形成巨大的制约。
创新驱动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我们在贯彻这一战略时往往不提要重视技术积累,其实技术创新和技术积累同等重要。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知识存量的增长,不论是对一个企业还是个人,知识的增长要靠创新实践中不断沉淀的技术积累。中国高铁的成功被誉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榜样,但我们不应忘记,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一直在从事铁路机车研制,通过“中华之星”等科研项目的锤炼,南车、北车集团已有坚实的技术储备。
杨振宁先生最近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科学发展需要一个“传统”。要做原创的基础研究,你必须知道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而做到这一点需要一个领域很深厚的学术成果积累。你如果在美国一所好的学校里,就浸淫在那“空气”里,知道什么是当时最重要的问题,这就是“传统”。现在国内与当时的西南联大一样,了解最新的东西在哪里的“传统”还没有建立起来。
我们不仅要发扬老科学家“科研为国分忧”的光荣传统,而且要高度重视技术积累和科研传统的培育。“传统”不仅仅是档案室中几份技术报告和项目总结;传统是无形的力量,可能流荡在茶余饭后的闲谈之中;传统是基因,凝结着几代科研人员的心血。人可以被高薪挖走,但传统是挖不走的。人们常说核心技术是买不到的,其实真正买不到的是科研和开发能力。能力只能在创新的实践中积累,在一代一代人持之以恒的攻关克难中传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指科技成果的作用,但科研本身是精神层面的活动,要充分理解“精神变物质”的威力,要相信培育“传统”、“文化”和“氛围”是发展科学技术的正道。希望通过这次颁奖能促进各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更加重视技术积累和营造科研传统。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