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人工智能是把人脑的智能装进机器,而现在我们需要尝试把机器的智能塞进人类大脑,让智能技术更多地帮助人类。人工智能技术在互联网、大数据和计算能力同时高标准充分利用的情况下才能够往前大大推进。”“人工智能在多少年内可以真正实现?”“机器智能是人类大脑创造出来的,人创造出来的东西是不是能超过人自身的进化?”在2016年8月28日我国举办的首届语言与智能技术高峰论坛(Language & Intelligence Summit)上,特邀嘉宾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博士的报告提出了此观点。类似的新颖观点还有很多。
该论坛是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与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共同发起并联合主办的中文信息技术领域的高端论坛。论坛的宗旨是向社会公众介绍国际自然语言处理及认知智能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创新成果,推动我国该领域前沿学术研究和产业创新技术的发展。
CCF理事长高文院士和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长李生教授出席会议。出席会议并作报告的还有许多顶级专家,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张钹,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怀进鹏,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博士, AAAI Fellow、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杨强,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邢波,百度副总裁王海峰博士,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科大讯飞研究院院长胡郁博士等。
张钹以“人工智能与自然语言处理”为题从乔姆斯基的生成理论出发,指出语言的产生与认知密切相关,人工智能需要从本质上研究认知和人脑的功能,因此自然语言处理是人工智能特别是认知智能的重要研究领域。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自然语言处理跟随人工智能,从强调“知识就是力量”的知识驱动时代,到强调“让数据说话”的数据驱动时代,研究进程尽管曲折,但仍取得明显成果。对于未来的研究方向,报告指出,在后深度学习时代,应该结合知识驱动和数据驱动的方法,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推向成熟;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是用机器完全模拟人的所感、所思、所为,而自然语言理解是必须突破的要点,鼓励研究者保持乐观。
洪小文的“人工智能时代”报告从心理学、脑科学的角度对人的大脑进行了分析,指出当前计算机是最好的左脑,比人的左脑还好,但右脑功能不足。报告引用一个有趣的研究结论,即人脑在清醒的时候,计算和推理能力比较强,而在昏睡的时候,创造力更强,诙谐地表明计算机缺乏创造力的不足。报告总结了人工智能的最新进展,提出了智能的四个层次:功能、智能、智力、智慧;分析了弱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当人工智能达到人的执行某项具体能力的时候,即实现了弱人工智能;而强人工智能就像人一样,能看、能读、能思考,是全能型的。报告提出了未来人+机器的“超人”模式,即人的算法加上机器的计算,所得到的弱人工智能可以为人类提供接近完美的人工智能服务;而具有意识和思想的强人工智能不一定最好。
怀进鹏的报告聚焦语言与智能技术的产业化思考,分析了人工智能产业化的有利因素,包括信息产业关键技术、网络基础设施快速发展,以及各领域积累的海量数据资源等,为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提供了前提条件。报告指出:信息技术的跨界融合处在新的发展和变化期,人工智能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学术界和产业界的支持和发展。在新一轮发展中如何将相关技术与产业结合,把握其商业扩散的方式是值得关注的。人工智能正在走向成熟,也正在朝产业化方向发展。怀进鹏指出,人工智能产业化对社会和经济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值得我们去探索,但也不要过度浮躁,把一切都与智能进行简单的关联,应该理性和积极地推动相关技术和产业发展才是科学的精神和理性的态度。
杨强和邢波聚焦自然语言处理任务的机器学习原理,从浅层的话题模型到深层的阅读理解和对话系统。他们认为自然语言理解是人工智能的终极任务之一,机器学习是语言与智能技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机器学习不仅包括深度学习,还包括强化学习、迁移学习以及其他很多工具库,利用机器学习研究自然语言处理,需要对相关任务和知识有非常深刻的、形式化的理解。大数据为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带来了机会,但同时也带来了问题:最重要的机会是来自特征的层次和特征的自动发现,这个特征空间是非常巨大的;同时,也恰恰是因为这些特征不一定包含语义信息,所以需要结合强化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机器学习方法,研究自然语言理解问题。
王海峰、胡郁围绕理解语言语音、实现认知智能的主题分别介绍了百度和科大讯飞的实践与探索。他们认为,近年来自然语言理解与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大数据的积累和计算能力的提升,对语言的理解会让人工智能更精彩。他们分别展示了聊天机器人、智能助手,智能人机交互、机器自动阅卷等语言与智能技术取得的最新进展,让与会者真正感受到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应用于产品可以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本次大会聚焦国内外语言与智能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学术与技术的饕餮盛宴,为我国自然语言处理与认知智能技术的产学研交流搭建了一个高端互动平台。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